今年如愿考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学习,回首整个考研过程,坚持与适时调整是主题,但是其中仍然掺杂着内耗与怀疑。由于我已工作一段时间,重新复习考研会碰到一些相对特殊的问题,在这里就这几个问题及解决过程进行介绍。

考与不考:

工作多年对于是否选择踏上返校之路,内心经历了许多挣扎和预设。想遇见更好的自己,想结交优秀的朋友,想感受梦想的学府,想学习更前沿的知识,想有更长远的发展,同时觉得自己学习能力还不错,那就试一下吧。我和家里人在六月中旬商讨读研的计划,七月开始准备材料、工具,八月正式开始复习。在这里多提一点,如果说纯纯想通过读研增加收入的话,个人觉得不是一个必要的选择。

辞与不辞:

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情况会不

一样。家人是否支持,经济是否能支撑,工作时间是否合适都是影响决定的因素。最开始我选择在职复习,每天工作不忙的间隙里看建史,中午午休时间做英语/听政治课,由于工作和家庭原因,下班后到23点半之间无复习时间,晚上23点半以后再抄绘方案、快题,每天保证4.5-5h复习时间。这种状态大概持续到九月中旬。之后一段时间由于家里公司急需用人,再加上单位工作量大,复习时间严重不足,觉得这样下去工作做不好研究生考不上家庭顾不了,思前想后,干脆辞职了。

从十月份起,每天的复习时间变成9:30-17:30+23:30-00:30。上午复习英语和政治,下午复习大知识题,每天大概能7-8h的复习时间。每两周的周末绘制一套快题。辞职后虽然复习时间变长,但是心态超差,从职场到几乎纯复习生的转变很难,没有工作,没有同事,没有工资,没有研友,家人虽支持但不解,再加上当今就业大环境。焦虑悲观,觉得最后可能成为无学读无班上的社会闲杂人员。经历了反反复复的精神内耗情绪崩溃。(这个心态大概是我复习过程中最大的心魔)。

优势与劣势:

对我来说可能构造和快题复习起来没那么难,去年正好一注过了技术作图,所以构造大概考前半个月穿插到复习间隙里过了一遍。快题总共画了不足十套。比较有挑战性的是英语和建史,工作多年英语技能退化严重,建史在本科学的东西也已经遗忘,所以在这两科上花费的时间更多。

怀疑与坚持:

可能对于在职人员再次选择回到校园,除了艰辛的复习之路,还有艰难的心理历程。整个复习过程中也常常觉得自己比起应届生开始时间晚,复习时间短,复习的持续性差,是否具有上岸的可能。想到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即便背过了100本书,最终的试卷也只考一套,嗯,大概考的就是我仅仅复习的那些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怀疑是否在复试中因为往届生的身份或者双非身份受到“歧视”,事实证明真的没有歧视。关于是否会有年龄焦虑,对于年龄焦虑我个人是没有的,

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时候都不晚。关于是否因为年龄差和周边同学们无法融入,这个问题没必要纠结,因为我来了以后感觉简直年轻了不止5岁。

夜深人静的时候问问自己,真的要去选择这条路吗?面对日渐上升的竞争压力,当考上只是偶然,落榜几乎成为必然的状况下,自己能接受各种结果吗?如果下定决心,那就来吧!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3041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