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高校研究生复试、录取之际,一则“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咋一看,相差了近60分,这是怎么做到的?有的不免怀疑其中“存在猫腻”,331分考生有“高人相助”。有人甚至还挖出了逆袭生的家庭背景以证明逆袭生“真的有高人相助”。

面对如此汹涌舆情,北京协和自然不能淡然处之,当即成立调查组。调查组成员调阅原始成绩单,审核复试程序,查阅相关材料,回放面试录像,并未发现异常情况,因此认定成绩有效。在此之前,被指与逆袭生存在关联的某医学院郑重声明,逆袭生与其单位的教职员工并无血缘关系,父母均在农村务家。在事实面前,谣言不攻自破。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北京协和的考研分数计算公式就知道,初试成绩相差59分,并非总分相差59分,而是只差11.8分,在复试中这样的差距分不算多也不算少,只要复试成绩反超11.9分即可逆袭。按照北京协和的规定,初试成绩占比和复试成绩占比均为50%,考研总分=初试成绩(总分)÷500分×50%+复试成绩÷100分(总分)×50%。从这个计算公式看,初试中的59分,相当于复试总分的11.8分。事实上,在复试中,逆袭者反超了12.93分。

这些年,低分逆袭频惹风波,最后都被证明并无猫腻,也无违规。那么,为何年年出现这种事情呢?原因极其简单,固定思维和吸引流量双重作用的结果。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考研考研,关键在考,分数决定一切。一旦出现逆袭情况,就认为不正常,断定背后存有猫腻,又有一些人因此深挖线索进行

论证。

由于主观认定在先,求证结果在后,自然能够“自圆其说”。在一些人的精心操作之下,逆袭就成了有事实、有真相的复试“违规”新闻,于是引起广泛关注。虽然事后被证明子虚乌有,但“质疑者”却是成功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争取到了巨大流量,背后暗自高兴。这也可以看作一种娱乐,但在这种娱乐中制造“真相”的行为有违社会道德,还涉嫌造谣生事,还是不搞为好。

这不是说不要对招生工作进行监督,而是恰恰相反,只有监督才能保证公正。任何事情都不能失去监督,否则握有权力者就会任意而行,破坏行事规则。正是在这种机制之下,这些年各校招生录取工作循规蹈矩,鲜有舞弊事件发生,即使个别结果引起误解并被质疑,最后经过复盘都经受住了考验。这反过来又证明了招生录取工作还是规范与公正的。

其实,在研究生复试中,逆袭已经是常态。在2020年武汉大学遥感工程学院的考研复试中,一名考生初试成绩406分,排在专业学位考生的第四名,结果被刷。与此同时,一位初试成绩只有354分,与此406分的考生相比差了52分之多,却被录取。结果一经公布,立即有人质疑“双非高校”考生被歧视?结果考生自己出来证明并非如此。他说,在机试的时候,电脑最后居然死机了。他感叹,还是自己太菜了。

在2021年西北农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术型硕士复试中,初试成绩排名第一(350分)和第三(337分)的考生被刷掉,而初试成绩倒数第一(289分)的考生被录取。在哈工程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术型考生复试中,初试成绩最高436分者在复试中被淘汰,初试成绩仅为305分者被录取。

还是2021年,在浙大的复试中,初试成绩排行第一的考生也被淘汰,初试中最后一名的考生却意外上岸。在天大智能与计算学部的复试中,计算机专硕400分以上的考生有16位被刷掉,部分380多分的考生却被录取。在北航交通学院的复试中,一位初试成绩为418分、排名第一的考生亦被淘汰。

在今年的考研复试中,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复试中,理论物理专业初试第一(381分)的考生被淘汰,而初试分数倒数第一(297分)的考生却意外实现了逆袭。在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复试中,一名初试成绩299分的考生实现了逆袭,而一名初试成绩414分的考生被淘汰,两者初试成绩相差了115分之多。今年还有一些复试中的逆袭情况,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初试分数论输赢的模式早已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的考核方式。从上可知,在考研复试中,逆袭已是常态。如果了解考研规则,就知道低分被录取、高分被淘汰并非是逆袭,而是正袭。现在的研究生录取工作,早就抛弃了唯分数的做法,代之以全面考察科研工作潜力的方式。在这种考核机制中,初试不过是资格赛,取得复试入场券而已,复试才是决赛。许多体育比赛项目采取这种竞赛方式,并没有任何人质疑其合理性,而是习以为常。

研究生质量越来越受到质疑,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改革培养模式的重点方向。相关管理机构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保证机制,仅在研究生考试招生环节,就分别对主体责任、考试管理、规范招生、信息公开等作了严格规定,目的就是把好生源质量关,从而为保证培养质量打下良好基础,以初试分数论输赢的模式早被淘汰。

在北京协和的此次考研复试中,初试331分被录取,390分被淘汰,也是考研新机制作用的结果。北京协和考研复试现场面试录像显示,面试专家组对两位考生的专业知识、英语听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能力等进行了综合测试,参与面试的专家根据考生表现进行独立评分,然后取各位面试专家评分的均值作为考生面试成绩。这个面试成绩与初试成绩进行综合计算,即形成考研总分,最后根据考研总分决定取舍。

网友们,在新的考研机制之下,初试只是取得复试入场券,复试才是决定能否录取的决赛。决赛定胜负,这是常识。如果初试成绩就能决定录取与否,复试也就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了。在低分逆袭成为常态的情况下,还是以初试分数决定胜负的思维却裁判复试结果,只能算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不知你们对此有何高见,欢迎留言讨论,以供网友们参考。谢谢阅读与

关注。

(本文为原创,百家号“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考研复试“正数第一被刷、倒数第一逆袭”频现,公平吗?

考研406分复试被刷:武大出了状况,还是考生未入状况?

考研人数五年几乎翻一番:为何如此急剧升温?

考研须知:招生政策出现了三大明显变化!

临床医学:北京协和只排第三,学科评估准确性到底如何?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3041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