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级雕塑系研究生是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届,也是学科专业交叉最多的一届,汇聚了七省一市(北京)五个不同专业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他们来自四所不同艺术院校,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经历三年北京工业大学雕塑系跨专业、重视学科交叉互助以及与时俱进的技术手段的多重磨砺,都能结合各自的学科专长,突破自我、提升艺术追求的境界。

他们还年青,未来空间广阔,希望各位导师给予他们的指引能为他们今后的事业和生活起到帮助和推进作用,祝贺他们顺利毕业!祝贺他们有所收获!祝贺他们找到自己的前路!更希望他们能快速的赶超我们,比我们走的更好!

一路前行、披荆斩棘、末来可期!

雕塑系研究生导师组

毕业作品

GRADUATION WORK

(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彭显越

2015—2019年 本科 就读于北京工业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2019—2022年 硕士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22年5月作品《水之印》入围“收藏好手艺”——中国工艺美术年度优秀作品推荐收藏

2021年7月参与作品《时代维度》 参加“学百年党史·绘百年伟业”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

2021年5月作品《水之印》参加“塑形绘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传承人才成果展

2020年12月作品《水之印》获得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意作品大赛优秀奖

2019年11月作品《迹》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11月作品《戏说北京城——水》(彩塑版)入围中国中青年彩塑艺术展

2019年9月作品《戏说北京城——水》入围2019年度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

作者姓名:彭显越

作品名称:《还童》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亚克力、仿汉白玉)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邹锋

创作说明:《还童》,其实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创意,因为时光不可倒流,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不可逆转。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还童”。当今时代瞬息万变,我们在面对未知、面对现实的成长历程中,迷茫、踟蹰,徘徊不定、畏缩不前。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但心里却永远住着一个孩子。离童真越远,越渴望找回——这就是《还童》的创作缘起。企鹅的憨态,像极了我们儿时的稚拙,但稚拙中却充满年少的孤勇,这是我们在世故中逐渐被磨平的棱角,是我们面对生活最后的一点倔强。希望看到《还童》的你,能带着这一点点的共鸣,在短暂的休憩过后,能有勇气,重新启程。

1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周 钰

2015-2019就读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9-2022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

艺术履历

2021年06月,作品《愿》入选参加“学百年党史 绘百年伟业”——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

2021年5月,作品《望山.鹿》、《痛》入选“塑形绘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艺术传承人才培养成果展。

2021年1月 ,参与小组作品《望雪》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入围奖

2021年1月,作品《金牛献瑞》入选“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2020年12月, 作品《望山.鹿》获得“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铜奖。

2020年10月,作品《你看那个包》获得“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公共艺术与文创设计大类”铜奖。

2019年11月, 作品《古人》入选参加中国彩塑艺术作品邀请展。

作者姓名:周钰

作品名称:《愿安眠》

作品材料:树脂、亚克力、现成品(药品)

作品尺寸:70cm×22cm×30cm

指导老师:邹锋

《愿安眠》影像

《愿安眠一》

《愿安眠二》

《愿安眠三》

创作说明:《愿安眠》系列作品共分为两部分:雕塑和装置部分。雕塑部分为三个胶囊及其内部人物雕塑,装置部分为影像视频和药物现成品,影像视频为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中所有失眠的时间记录,现成品为失眠期间所服用的助眠药物。

创作灵感来源于自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体味。从2016年开始我就时常受到失眠的困扰。这种无法安然入睡的痛苦每时每刻都让我身心疲惫、饱受折磨。虽然通过药物的辅助治疗,失眠问题得到一定程度地缓解,但万物有利必有弊,状况好的同时也引起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如“药物依赖”。据《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中显示,近四分之三受访者曾深受失眠的困扰,睡眠问题已成为当代人急需重视的问题。《愿安眠》创作缘由和初衷也正源于此,以自身失眠的生活状态作为创作对象,试图塑造一个与助眠药物共生的焦虑女孩形象,通过作品形式的表层感官刺激升华到深层次的情绪感染,同时,也希望通过该作品唤起大众对睡眠问题的重视和表达对观者的美好祝愿:愿今夜无梦,愿长夜安眠。

1

(点击个人照进入个人详情页)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张沥丹

2012—2016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美术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21年7月作品《林海雪原》与导师共同完成并参加“红色基石——庆祝建党百年数字雕塑创作网展”

2021年6月作品《射日传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黄河文化主题创作展”并获三等奖

2021年5月作品《水中月》参加“塑形绘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传承人才成果展

2021年2月作品《盼》参加“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2020年12月作品《重头戏》参加“彼时之象、此时之境——当代中国彩塑艺术邀请展

2020年10月作品《化生》获得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铜奖

2019年11月作品《水生》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11月作品《大护法》《白衣仙子》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艺术作品展

作者姓名:张沥丹

作品名称:《∞——彼岸花》

作品材料:树脂、不锈钢等

作品尺寸:120cm×30cm×35cm

指导老师:李惠东

创作说明:这件作品通过两个人体的拆分与聚合,结合机械,在动态中展现“∞”符号在空间当中的转化,利用符号的框架结构对作品进行拆分与重构,它所呈现的形式是对存在于生命中隐而不显的无限智慧进行思考与讨论。在含义上,两侧放置的人体暗示着事物的两面性与复杂性,处在运动当中的它们逐渐分离又聚拢是在强调事物之间永恒存在的运动变换关系。在动态中构成了彼岸花的形式,这暗示着对于真相的追寻就像处在重复运动当中的两个人体,愈是执着追寻愈是受困挣扎。

作品中心部分作为不动的中心点,既象征着“当下”这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节点,也暗示了事物的真相正是处在这看似在永恒变换的迷雾当中,或许答案就存在于真切去体验的每个当下。中间部分的抽象形态非此非彼,即此即彼,暗示通往彼岸的路径或许正是需要破除“观念之相”的禁锢。

00:27

作者姓名:张沥丹

作品名称:《∞——凝望》

作品材料:树脂着色

作品尺寸:75cm×32cm×40cm

指导老师:李惠东

创作说明:在这件作品中作者将“∞”引发的思索引向人自身,因此具体的人物形象和肢体动作是作品的主体,人物凝望着空无一物的手陷入沉思,菩提本无树,何处染尘埃,处在无尽纠缠当中的自我困顿只能我们自己孤身前往。手部的留白处理给予了思考空间,“∞”象征着这些无尽的思绪,人立足于这些思绪之上,同时这些思绪也是构筑了自我边界的囚笼。

此时的“∞”已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通过人体的塑造方式将“∞”隐于其中,既是表达了对人之存在的关怀,也是对人以何种姿态存在的反思。

1

(点击个人照进入个人详情页)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孙家宝

2015—2019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22年5月作品《年华》入围“收藏好手艺”——中国工艺美术年度优秀作品推荐收藏活动

2021年7月参与作品《liming之际》参加“学百年党史·绘百年伟业”师生作品展

2021年7月参与导师作品《横刀立马》入选“红色基石——庆祝建党百年数字雕塑创作网展”

2021年6月作品《永定河》获北京市永定河畔标识征集大赛两项入围奖

2021年5月作品《年华》参加“塑形绘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传承人才成果展

2021年2月作品《五音十二律·囚牛》参加“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2020年12月作品《五音十二律·囚牛》获得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意作品大赛铜奖

2020年10月参与作品《星的起点》制作获得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设计入围奖

2020年10月作品《相通》获得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银奖

2019年11月作品《眺》《斜倚的女人体》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艺术作品展

以下视频来源于

雕塑头条

作者姓名:孙家宝

作品名称:《乐之宇宙》

作品材料:LED灯带、铝条、感应装置

作品尺寸:250cm×140cm×100cm

指导老师:李惠东

星系相位模式图

创作说明:人在宇宙中虽渺小,却时刻被星体之间的律动与有序的自然之声所影响。人的微观小宇宙与宏观的大宇宙存在着相互感应、相互映照的关系。作品聚焦于人与宇宙的共生关系。

随着观众的接近、走动、交流,环境中的声音使雕塑呈现出动态的变化,伴随着节奏、韵律、波动、流转,希望使观者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意味,寓意着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乐之宇宙》从创作过程到展示方式,都贯穿声音可视化的理念与方法。作品根据星系之间的相位对应的音程比例,将音乐谐波进行视觉上的转化。

作品中心的斜倚女人体,好似在梦境般的宇宙中聆听,以一种生长的形态构成,与宇宙之声的波动融为一体。周围漂浮悬挂着排列富有节奏的透明星球体,如音符般穿插在人与宇宙和谐的乐章之中。

球体担任着作品与观众互动的开关角色,通过感应控制器捕捉触摸行为与温度变化,灯光随之变化。

人自发的一切声音,包括心跳、呼吸、话语、歌声甚至思考引发的变化,是人与自我的对话,也是每个人都在雕塑自己的宇宙。希望途经作品的观众在乐之宇宙的缓慢呼吸中徜徉,放松心灵,感受乐之宇宙的舒缓与浪漫。

1

(点击个人照进入个人详情页)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陈天任

2014—2018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9年11月作品《无声》入选“中国彩塑艺术中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彩塑艺术作品邀请展”

2021年5月作品《天干·戊》参加“塑形会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传承人才成果展

2021年7月作品《林海雪原》与导师共同完成并参加“红色基石——庆祝建党百年数字雕塑创作网展”

以下视频来源于

雕塑头条

作者姓名:陈天任

作品名称:《天干——甲之觉醒》

作品材料:铜

作品尺寸:100cm

指导老师:李惠东

创作说明:《天干》系列作品通过人体雕塑表现中国传统时间观念中的“天干”元素。“天干”既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纪年方式,也象征着生命从萌发、成长到衰亡的过程。作品通过对人的肢体语言的安排表现天干元素传递的生命状态。

《天干——甲之觉醒》从“甲”所对应的生命萌发状态,探索其精神含义,展现了正在觉醒的人的形象。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甲”类似十字型,向上挺立,因此作品从该形式感中获得灵感并加以延伸和发展。作品中,人物重心向前微倾,上半身的动态向上挺而下半身则向下发力,使整个人物有舒展的感觉,以此对应人在醒觉时、生命在萌发时的积极状态。

肢体上,人物的双腿紧并,脚尖点地,双臂平托,手心朝上,眼睛微张,突出了昂扬、升腾的感觉。其中,人物的胸廓正在扩张,而腹部正在收缩,表现了刚刚苏醒和萌发之时呼吸到清新空气的感受。

以下视频来源于

雕塑头条

作者姓名:陈天任

作品名称:《天干——丙之勃发》

作品材料:铜

作品尺寸:100cm

指导老师:李惠东

创作说明:《天干——丙之勃发》从“丙”对应的生命蓬勃发展的阶段入手,展现正在运动、充满激情与力量的人的形象。“丙”在甲骨文中有很强的平衡感,在平衡感中又有运动感。为了与《天干——甲之觉醒》的向上挺立的姿态形成鲜明的对照,《天干——丙之勃发》采用了横向的运动姿态。其中,人体的重心落在左腿之上,左腿微微向回屈,以支撑身体。而人物的上半身略微弯曲,从左肩到伸出的右腿形成了一条直线,其右腿则向内侧转动。人物的右臂挡在脸前,显示其面对着灼灼烈日,其左臂向后弯曲、即将接触到地面,并与具有支撑作用的左腿形成平衡。这样的身体姿态,体现了人物正在勃发的状态,以及充满青春感的激烈情绪。

1

(点击个人照进入个人详情页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汤 锐

2014—2018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9年11月作品《大宅门》《鲤鱼跃龙门》入选“中国彩塑艺术中青年人才高级研修班——彩塑艺术作品邀请展”

2019年11月《锈木》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2020学年获研究生个人奖学金

2020年12月获“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银奖

作者姓名:汤锐

作品名称:《龙行天下系列》

指导老师:李惠东

以下视频来源于

雕塑头条

作品名称:《龙行天下——潜龙在渊》

作品材料:玻璃

作品尺寸:35cm×5cm×30cm

创作说明:作为《龙行天下》系列作品之一,源自于周易中的“潜龙勿用”。意为:像一条巨龙伏在深渊,不能随便活动,暂时不宜施展才能。

“潜龙”表示先隐藏着自己的才能,在潜水中隐藏。比喻人具有变通之才,象征着一条有抱负、有作为的“龙”,目前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暂时隐忍,应待时而起。

作品借助渊潭的意味相连,借助水的特征以及玻璃材料效果的思考,表现渊的幽暗。借助副空间的形态表现龙的隐,与潜的本质对应。作品选择简单的倒三角形的形态来表现深渊,一是打破了”龙头”较为复杂且具象的形态,一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态能够将观者的视觉焦点转移到”龙头”上,类似于在绘画中的留白,主次分明的表达才能更好的突出重点。

以下视频来源于

雕塑头条

作品名称:《龙行天下——飞龙在天》

作品材料:玻璃、汉白玉

作品尺寸:50cm×15cm×7cm

创作说明:作为《龙行天下》系列作品之一,源自于周易中的“飞龙在天”。意为:巨龙飞上天空翱翔,宜于发现大德大才的人。

“飞龙”在这里是厚积薄发、有才能、有抱负的人,寓意为可以大展抱负,大展身手,而人则是以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天”在这里是处于尊贵之位,其广度让”龙”在其中腾飞,并且已经达到了顶峰,但不能得陇望蜀,否则则会出现衰落的现象。对本为虚的天向具象的转化的思考,“

天”一词最初指空间,与地相对,有在顶部和空间辽阔的意思。对于“天”的具象化,在“飞龙在天”之中需要体现出其在空间上的高度,而如果仅仅以高度来体现,会出现空旷的感觉,所以在弱化空旷感上就依托于云。

作品名称:《龙行天下——亢龙有悔》

作品材料:汉白玉

作品尺寸:100cm×60cm×30cm

创作说明:作为《龙行天下》系列作品之一,源自于周易中的“亢龙有悔”。意为:如果巨龙飞得太高,必定遭遇困厄。

“亢龙有悔”从其本质中不难发现其寓意,重在知进退,懂得循环往复的道理。”亢”与”悔”,是极致与知进退,周而复始,无线循环形成一个闭环。本次创作以注重“悔”为出发点,欲表达“亢龙有悔”最本质的精神内涵。针对其爻辞解析中重“悔”的含义来进行设计的,将圆形概括成简易的半环形,通镜面反射原理,将半弧形与镜像结合成“完整”的圆形,形成无线循环,进而将“悔”赋予了固定型,让其实体化呈现。并且通过使用具有反光特性的材质进一步加强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深层含义。

1

(点击个人照进入个人详情页)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刘旺旺

2013—2017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7年7月作品《智趣》获得优秀毕业设计

2019年5月作品《守护》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5月作品《绣娘的一天》获得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银奖

2019年11月作品《商女》《困兽》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艺术作品展

2020年12月作品《旭日》获得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意作品大赛优秀奖2021年1月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品《星的起点》制作,并入围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

2021年7月参与合作作品《横刀立马》入选“红色基石——庆祝建党百年数字雕塑创作网展”

2021年7月作品《旭日》《liming之际》参加“学百年党史·绘百年伟业”师生作品展

人体造型及其他创作

以下视频来源于

雕塑头条

作者姓名:刘旺旺

作品名称:《前世今生》

作品材料:金属拉丝,灯带、VR展示

作品尺寸:120cm×70cm×70cm

指导老师:李惠东

创作说明:作品《前世今生》是由传统泥塑出发,结合当下数字雕塑塑造方式引发出对于前世今生的思考,秉承传统雕塑艺术中以人体肢体语言为媒介的塑造方式,运用数字技术展现这一主题现实情境。完成前世今生的由虚拟走向现实的实践与探索。

在浩瀚无尽的虚拟空间中,有无数由计算机算法生成的物体,他们流动着生长着,从人体中焕发而出,漂浮,环绕,延伸着。

《前世今生》的主要人物造型借用处于梦境中如失重状态下漂浮在太空中的女性人体为塑造主体,她们互为正负形,一上一下似乎在浩瀚的空间中漂浮,又好似在其中沉睡,营造出宛如梦境的氛围。她们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双手相搭,十指紧靠又好似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在这个虚拟梦幻的空间中,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个梦境中,互为正负形的人体泛起层层涟漪。首先通过电脑技术将她们身体中的“高点线”提取出来,并运用抽离、算法、阵列等一系列计算机语言打造成为新的网状线条。接着再将这些高点线一层又一层地由一个主体旋转过渡到另一个主体上,试图在虚拟空间中呈现塑造传统泥塑造型时大脑内部形成的抽象形态,并与主体发生关联,传递出虚拟与现实交汇的概念。抽象与实体结合的形式,探索着我们人生的轮回,和传统雕塑与数字雕塑前世今生的关系。在颜色选取上借用红黄蓝三原色的互相搭配、互相影响的关系,伴随形体的变化引入“本质”与“变换”的思考。

1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郭 鸣

2011—2015年 高中就读于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 美术系

2015—2019年 本科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工艺美术系

2019—2022年 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获奖经历

2019年11月 作品《WAVE》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11月 作品《萌神》入选中国中青年彩塑艺术展

2020年07月 作品《顽强的生命》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20年10月 作品《WAVE》获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公共艺术与文创设计类铜奖

2020年11月 作品《芙蕖图》入选美国Fusion(福森)艺术举办的第六届植物&花卉在线评选艺术展览

2020年12月 作品《萌神》入选“彼时之象·此时之境”当代中国彩塑艺术邀请展

2020年12月 作品《在花园》获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银奖

2020年12月 作品《云卷云舒》获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优秀奖

2021年01月 作品《辛丑梦呓》入选“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作者姓名:郭鸣

作品名称:《梦呓》系列

作品材料:光敏树脂着色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赵健磊

创作说明:每个人童年都会有无数千奇百怪的梦,长大后那些天马行空的浪漫想象似乎就变成蝴蝶飞走了。现实是虚幻的梦境,梦境是虚幻的现实,梦境是对现实的憧憬与诉说,现实中我们跌跌撞撞,无法飞翔,但脚步无法到达的地方,心灵却可以……

本次创作以稚嫩的女孩形象为载体,从作者自身童年记忆出发,将儿童置身于不受客观现实限制的虚拟世界之中,塑造了三组梦境中的呓语情景,再现了童年时期梦寐以求的超能力和渴望飞翔的愿望。

童年终将逝去,但雕塑作品中儿童形象却可以永存,作者试图通过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将整个生命中最纯粹的阶段留存。正是这些现在看来最普通不过的东西,通过艺术手法的加工或许可以触动观者心底那根久久回荡的弦。创作便不再是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对心底最浅亮的情感的挖掘,对那份本真、稚嫩与娇弱生命的感悟。

作品名称:《梦呓-酣》

作品尺寸:562×483×303mm

创作说明:以熟睡中的婴儿为原型,将酣眠的稚女放置在一个柔软的甜甜圈上,表现稚女安然熟睡的状态,动态舒缓表情恬静,将枕头与小女生最爱的甜甜圈结合,使整件作品既有枕头的柔软,又有甜甜圈的香甜,同时这可能就是酣睡孩子的美梦。趴在甜甜圈上的她,这时的世界里没有纷扰与波折,没有欲望与烦躁,她的世界似乎只剩下纯净与甜美,整件作品承载着作者对那份纯零心境的向往与追求。

作品名称:《梦呓-寐》

作品尺寸:580×260×314mm

创作说明:“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睡:假寐,喜而不寐,梦寐以求。”作品以生活中儿童吹泡泡的场景为原型,通过大胆的想象,将儿童置于大小各异的泡泡之中,表达一种深度睡眠后梦境中的呓语情景。作品引用现实场景却又将其与梦境的界限模糊,稚女以轻盈梦幻的姿态“悬浮”于地面之上,营造出神秘奇幻的审美意蕴。

作品名称:《梦呓-癔》

作品尺寸:575×335×439mm

创作说明:“癔”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指一种精神病,发作时大叫大闹,哭笑无常,言语错乱。旧称癔病,也叫歇斯底里。但在这里想用这个字形容的是儿童睡迷糊后的一种状态,很多孩子睡醒后会哭,大人们就会说孩子“睡癔症了”,可能就是这个状态吧。作品将睡迷糊后哭闹的稚女形象置于云朵之上,人物整体偏右,与前两个作品形成一定的呼应,加强了系列作品之间的联系。

1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韩 雪

2015-2019 就读于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9-2022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艺术履历

2021年06月,小组作品《航天梦》入选参加“学百年党史 绘百年伟业”——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

2021年05月,作品《白雪·飞花》参加“塑形绘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艺术传承人才培养成果展

2021年01月,作品《守》入选“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2020年10月,作品《叙》获得“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公共艺术与文创设计大类”铜奖。

2019年11月,作品《北京兔爷文创产品设计》入选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彩塑艺术传统与创新邀请展——校园文创设计大赛。

2019年11月,作品《铁杵磨成针》《凿壁偷光》入选参加中国彩塑艺术作品邀请展。

2019年11月,作品《叙》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作者姓名:韩雪

作品名称:《物语》系列

作品材料:树脂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赵健磊

创作说明:《物语》系列作品的灵感和构思主要来源于通过寄情于物、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营造出深邃意境的中国古典诗句。大到山川江河,小至花鸟草木,都是古人用寥寥几行字和诗词歌赋的旋律,抒发情感智慧的源泉。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佳作把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志向相结合从而营造出富有韵味的意境,诗句中往往给予自然事物以人的语言特征,并赋予一定的寓意和内涵,以表达诗人内心情感与品格追求。“物语”即通过事物诉说出内心的情感与意愿。

作品名称:《物语——泊》

作品尺寸:140×20×65cm

创作说明:《物语-泊》表现的内容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登高》中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的意思是,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地长江水滚滚奔涌而来。表达了杜甫常年漂泊的忧愁落寞的情感。而如今人们在远离自己的家乡同时也会常常会面临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也较容易产生一种漂泊无依之感。

作品名称:《物语——韵》

作品尺寸:61×25×75cm

创作说明:《物语-韵》表现的内容来源于宋代诗人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墙角树枝梅,凌寒独自开。”。这句诗的意思是,墙角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比喻在艰难环境中仍然能够坚持操守、坚守高尚品格的人。这首诗不仅仅描绘了梅花的美,还表达了梅花中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外界的干扰,而保持住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则是尤为珍贵。

作品名称:《物语——春》

作品尺寸:120×35×55cm

创作说明:《物语-春》表现的内容取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春雪》,“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这句诗的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的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树间穿飞。诗句中把人的期待赋予给了物,饱含了对生命和自然的喜爱的情感。作品中提取了“庭院”、“飞花”等元素,以营造出诗中所描绘的初春景象,希望能够借此表现出一种对于即将到来的事情的期待,并希望引起观者情感上的共鸣。

1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胡文豪

2014-2019年 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19年11月 作品《俑》《蟹老板》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11月 作品《蟹和尚》《牛角挂书》入选中国中青年彩塑艺术展。

2020年7月 作品《吞食》《金属狂潮》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20年10月 作品《在花园》获第三届苏州太湖公共艺术节——公共艺术与文创设计类特别金奖。

2020年11月 作品《在花园——化生》获美国Fusion(福森)艺术举办的第六届植物&花卉在线评选艺术展览雕塑类第二名。

2020年11月 论文《民间美术与祈福禳灾—读》发表在民艺杂志2020年第六期书林漫步栏目。

2020年12月 雕塑作品《牛角挂书》入选“彼时之象·此时之境”当代中国彩塑艺术邀请展。

2020年12月 作品《在花园》获2020“创意工美”——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银奖。

2021年1月 作品《牛气冲天》入选“华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请展”。

2021年7月 作品《红岩魂——小萝卜头在狱中》入选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学百年党史 绘百年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览。

2022年1月 作品《四时成岁——韶》、《四时成岁——灼》入选尚镜·中国当代新锐雕塑家作品展

作品名称:《四时成岁——韶》

作品尺寸:700×600×186mm

作品名称:《四时成岁——灼》

作品尺寸:700×600×186mm

作品名称:《四时成岁——瑟》

作品尺寸:660×381×226mm

作品名称:《四时成岁——凝》

作品尺寸:720×617×164mm

作者姓名:胡文豪

作品名称:《四时成岁》系列

作品材料:树脂着色

作品尺寸: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赵健磊

创作说明:“四时成岁”来源于《周礼》中的“凡四时成岁,岁者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四时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自然节季,四时交替为一岁,循环反复周而复始。英国人类学家埃德蒙·R·利奇说:“时间的规则性并不是大自然的一个内在部分,它是一个人为的概念。人为了某些目的而把它投射到自己的环境之中”。季节是古人对时间的一种划分,不仅与农业生产有关,还与空间、星象、颜色、神灵、动物、植物、农事、政事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个体的饮食起居、精神生活、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是古人“天人合一”理念的另一种表达。

作品试图用雕塑的表达方式对岁时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智慧进行提炼、升华和转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出发,将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艺术的真诚融入到作品中去,让这项古老的农耕社会文明获得新的意义,在时序轮回中感悟中国式的生活美学。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观、认识观和方法论。《四时成岁》创作将分为四个系列进行创作,分别对应着春夏秋冬四季。《四时成岁——韶》代表着阳气发动、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时;《四时成岁——灼》代表着阳气旺盛、万物生长的夏时;《四时成岁——瑟》代表着阳气下沉、衰退的秋时;《四时成岁——凝》代表着阴盛阳衰、沉淀休养的冬时。

1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梁琛媚

2015—2019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2019—2022年 就读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雕塑系

参展及获奖经历

2021年07月 雕塑作品《追梦》入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艺术作品展

2021年05月 雕塑作品《晌午》入选“塑形绘意”——“泥人张”彩塑(北京支)艺术传承人才培养成果展

2021年02月 雕塑作品《牛转乾坤》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华夏福瑞 生肖作品邀请展”

2019年11月 雕塑作品《文殊菩萨》入选中国中青年彩塑艺术展

2019年11月 雕塑作品《西魏菩萨》入选中国中青年彩塑艺术展

2019年09月 雕塑作品《留声记忆》由北京恒泰能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收藏

2019年09月 雕塑作品《表情包》在北京工业大学2019年科技成果展展出

作者姓名:梁琛媚

作品名称:《共鸣》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亚克力、磁带)

作品尺寸:153.5cm×27cm×27cm

指导老师:王胜利

创作说明:在本次毕业创作作品《共鸣》中,作者通过借用音乐状态下脑部中枢神经对肢体行为的轻微调控,进行无意识绘画,再将通过时空的堆积,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同一音乐片段的绘制图形经过重叠立体化,完成作者与音乐的共鸣,并在雕塑艺术作品中呈现。

作品的细节处理在于内部图形的构成与塑造,创作音乐选取自著名的古筝曲目《长安八景》中的片段,作品分为两组,一组是“骊山晚照”,由流畅舒缓的线条与圆形组成作品内部的二维图形设计,另一组是“华岳仙掌”,由尖锐的三角形与方形组成。作者希望通过图像符号的归纳、简化等处理,以及多层重叠的处理和综合材料的运用探讨视听转化的艺术呈现形式多样性。作品整体以亚克力板构成,内部细节图形通过磁带进行塑造,仿佛打造了一个音乐光盘收纳柜,一盒盒“光盘”按照时间顺序的进行重叠,仿佛在寻找作者与同一音乐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共鸣,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探讨与总结视听通感的表现性、抽象性、内在表达性与节奏韵律感。

分享自:雕塑头条

免责申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及各优质微信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和交流。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感谢理解!

喜欢,请点个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30413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