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在落榜的同学中有超过70%是因为当初的院校专业定位过高,或者报考志愿不合考生实际情况而导致失败的。那如何科学选择学校和专业呢?
一、在确定专业和院校之前,你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最向往哪所院校或研究机构?
2.你有为了考这所院校而不惜一切的决心吗?万一第一年考不上,你的意志能否坚强到一直考上为止?
3.你觉得你的实力能使自己在许可的年限(如三年)内考上吗?
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信心,还是理性一点,报考一个相对容易的院校,要知道考研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与其高估自己,鸡蛋碰石头,倒不如静下心来认真备考一个适合自己的考研院校。
4.学硕or专硕
现在来看,学硕和专硕的含金量是不相
上下的,二者如何选择主要是想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另外学硕大部分考英语一,专硕一般考英语二,相对简单一些。在过去可能会有同学考虑到学硕考不上还可以调剂到专硕,觉得报学硕优势大一些,其实并不一定,现在大部分学校学硕保研的人越来越多,而学硕调剂专硕的想法也越来越不实际,随着考研形势越来越严峻,专硕都很少有调剂的机会了。如果想潜心科研,当然首选学硕了,但如果只想要个研究生学历,将来不想搞科研学术,可以试试看专硕。
5.全日制or非全
通常来说,全日制可以申请奖学金,学费也相对较低。而非全日制一般是在职党深造的,不享受国家补贴,而且学费也较高。总体上,非全现在的竞争相对较小,但是很多同学都会纠结非全社会认可度到底高不高,有没有报考的价值。虽然现在非全认可度没有全日制高,其实随着非全体系的日益成熟,非全的含金量会越来越高的,热门院校非全的难度也会增加。在这些问题上对于自己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开始选择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了。针对选择院校与专业,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二、院校优先
1. 优势
名校光环,可以让你获得比其他人略多些的机遇,信任和尊重,并且在就业方面也很有优势,现在市面上有一定地位的企业要求的都是985、211这些名校,企业HR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学校是硬性要求,这就是企业的名校情节,在校招的时候名企一般都去名校校招。虽然说学历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但很多时候,它们就像一道门槛,社会科研团体,比如研究院,设计院,大型国企等,普遍认可名校,拿下课题更容易。找工作时有的单位限定211和985,在还没见到你的能力之前就因此被淘汰岂不是有些遗憾。对于抱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学校资质。
2. 劣势
专业不对口,学起来比较吃力。在读研的三年里可能就不会获得令自己满意的知识输入。专业代表着你个人的职业兴趣。因为热爱,所以选择。硕士期间任务比较重,学习内容也相对单调。只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才会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如果选择的专业不适合,学起来很痛苦不说,还很难获得好成绩,有些同学甚至会延期毕业。
3. 如何选择?
选择考研院校又分为考校内与校外。考内非常简单,因为你会有比较多的内部资料,复试时也会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考研要比高考简单很多,你高考时尚且能够考上本科学校,考研没有理由考不上。如果选择考外的话,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
目标院校要明显高于本科院校
1、从学校的综合实力上分析
中国的大学分几个等级。
清北C9,普通985,部属211大学,普通211大学,普通一本大学,强势二本大学,普通二本大学,三本大学。实力依次递减,难度依次递减。考研目标院校最起码要比本科院校高一个档次,最好是能跨两个档次。另外从专业排名上说,有些大学虽然不是985,但是某些专业却是大牛,这时就应该以专业排名进行选择。但是,一定要记住量力而行,切勿眼高手低。
1.第一类,就是所谓的名校,即国家教育部钦定的“2+7”:世界一流的清华和北大,国际知名高水平的复旦、南大、浙大、中科大、上交、西交和哈工大。它们是国家大力扶持的重点,是重中之重,能到这些学校深造是很不错的选择。
2.第二类,就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自主定线的除了以上10个科研院校(“9+1”)的学校,即所谓的重点。这些学校的名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像北京的人大、北航、北师大、北理工,天津的天大、南开,上海的同济、华师,南京的东南、南航,武汉的华工、武大,成都的川大、成电,西安的西工大、西电,广州的中山、华工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第三类,就是“211工程”和教育部直属的一些高校。同学们如果报考的话,建议尽量选择这些学校。一来它们的专业实力较强,名气比较大,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都不错,社会认可度比较高,发展潜力较大;二来它们是自主招生,有些东西比较标准化一些,而且它们往往在其他院校之前招生,实在不行可以调剂,同等条件下一般较普通学校考生优先考虑。
2、从专业排名上进行选择
有些大学虽然不是985,但是某些专业却很厉害,这时就应该以专业排名进行选择。比如上海财经大学,虽然不是985,综合排名也不高,但金融等专业的就业基本上可以和复旦媲美,秒杀很多所谓的名牌大学。
目标学校地理位置要符合职业规划
选择学校的时候,地理位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标学校的地理位置最好要能和自己期待的工作地点相符合。本地院校在影响力、就业、实习机会、人脉等等各个方面,都有外地院校不具备的优势。任何一个大学,肯定都和当地企业有更多的合作,导师的人脉、关系也多集中在本地,这种“软实力”对本地就业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要综合对比各档次大学的考研难度
很多大学的复试线和自身实力并不吻合,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要系统的对比各校的复试线,尽量找到被低估的学校,避免分数虚高的学校。要去详细分析各个学校,需要查找的信息很多,考生由于经验的缺失,也不知道各校复试线到底合不合理。
3、专业优先
1. 优势
专业素养较高。选了好的专业就意味着你在三年读研的时光中会对自己的学习质量产生更高的满意度,能够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一个大学的重点专业也会为你的学术需求提供更多经费和师资等方面的支持。更好的把握未来行业发展的优势,有助于自己的就业。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专业的选择意味着选择未来的职业,选择自己的未来,选择了好的专业意味着自己将来会进入一个比较好、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2. 劣势
缺乏名校光环,不得不说,“985”、“211”高校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身在普通高校热门专业的你,如果无法敲开面试官把守的第一扇门,就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坊间流传过这么一句话:好学校只能给我带来荣耀,可是好专业能让我养家糊口。
3. 怎么选择专业?
1.随心选择
如果你对一个东西特别感兴趣,那就应该去学,那个专业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很浓的兴趣,那么我认为你最好选一个分配还不错,自己也相对比较喜欢的专业;
如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自己的性格特点,再选择那些可以发挥自己长处而不是短处的专业。
2.兴趣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能真正的投入进去学习,才有可能具有比别人更高的竞争力。
3.专业背景
很多时候我们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喜欢什么专业就可以考什么专业。大家在选择时要结合自己本科阶段的专业背景来考虑。一般来说,理科往工科、文科、经济、管理跨可以,工科往文科、经济、管理跨也可以,文科跨经济、管理相对难度大一点,文科跨考理科、工科难度更大。
4.职业规划
报考时不要轻信所谓的热门专业冷门专业,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大部分人的专业和职业还是有关联的,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更要慎重。同时也要考虑到稳定性,有一些专业所面对的行业是有相对稳定性的,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
5.个人能力
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自身的能力。比如,金融学是一个很有诱惑性的专业,但该专业对数学要求很高,要选这个专业就得有很好的数学基础。这里关系到考研成功的概率大小,就是考取的难易程度。一些考生考研失利,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盲目跟风。
总结:
(1)想要毕业后从事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选择一所较好的院校,名校光环还是很强的,根据院校去确定专业要注意全方位的信息,比如报录比、初试复试比例、招生信息、参考书目等等,毕竟名校并不是那么容易考得上的。
(2)想要继续深造,对专业感兴趣,可以从专业入手,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先确定专业再确定院校,毕竟2/3年的读研生活,如果接触不熟悉不喜欢的专业,会导致自己学习很被动。确定了专业后,就可以根据专业确定学校。如果不是研究生毕业就选择工作的话,在这里比较推荐学校排名低而专业排名高的学校,以及一线城市以外的学校,这样
可以在保证自己研究生科研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规避恶性竞争。
四大梯度专业择校法(仅供参考)
第一梯队:名牌大学+优势专业
范围:多指985、34所,其分数线绝大多数超越国家线,接受推免生能力大,但她们是牛导、科研项目的汇集地。
适用人群:基础过硬,学习能力好,自律性好。
评论:难度系数最高,华山论剑,高手过招!
第二梯队:特色院校+强势专业
范围:譬如财经类、政法类、纺织类院校等,虽综合实力稍逊,但其强势学科往往另名校侧目,是专业型考生竞相追逐的对象。
适用人群:学习基础中上,欲在专业上有所造诣的同学,稳中求胜。
评论:行业认可度高,其毕业生求职障碍少,难度略低于第一梯队。
第三梯队:名牌大学+弱势专业(新设专业)
范围:985、34所院校中的弱势专业,牌子够硬,但专业实力稍逊,比如语言类院校理工科专业;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
适用人群:实力较好,对名校有偏爱的考生;考研投机党,偶遇名校弱专业的“小年”。
评论:通过报考弱势学科以降低难度;院校牌子够硬,不愁就业;注重情报搜集,拼人品。
第四梯队:一般院校+一般专业
范围:设有硕士点的地方一般高校中的非强势专业。
适用人群:只以考上为目标,只要保证能有研究生学历即可的考生。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