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chù)陟(zhì),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qín)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2、 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3、 《资政新篇》

近代第一个谋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1859年洪仁轩上奏洪秀全的建国方案。《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内容是: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科技上,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上,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公共事业上,主张兴办学馆、医院、设立福利机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既非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它的思想史意义远大于它的现实意义。

4、 中华革命党

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5、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及其他负责人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6、 制宪国大

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原称“国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是掘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制宪国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彻底走向决裂。

二、简答题

1、 王莽改制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1)王田、奴婢政策。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 奴婢问题,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

(2)五均六莞。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 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六莞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施行五均、赊贷,共六事。

(3)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作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4)统一度量衡。王莽于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hú)、斗、升、各、龠(yuè)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5)更易名号。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

(二)失败原因。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制、“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凳,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其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

(1)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制度本身就有弊病。如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倶废”,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凳的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俞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2、 蒙古军三次东征及意义(略)

3、 评析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管理模式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创办了一种官商合作的新型经济形势,招募私人资本创立近代民用企业,当时比较出名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1)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2)开平矿务局,1877年由李鸿章派唐廷枢主持工作。

(3)电报总局, 1879年,由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1880年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

(4)上海机器织布局,1876年由李鸿章派魏纶先筹办织布事宜,但计划未能实现。1880年,机器织布局改组,龚寿图管官务,郑观应管商务。1890年,机器局部分投产。1893年,全厂烧毁。后来在织布局旧址设机器纺织总厂,仍为官督商办。1894年9月投产。

(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内外夹击下产生。封建顽固势力抵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生产。侵略者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兴办近代工商企业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垄断,但不能摆脱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的依赖,不能成为独立工商业体系。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发展的限制者。企业很难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洋务派想以妥协换取与列强相安无事。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富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地位。

4、 严复戊戌变法前后的贡献 (严复的思想)

甲午战争的失败,严复大受刺激而奋起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他系统地译著西方各种学术名著以唤起国人速采西法救亡图存和改造中国,成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以唤醒世人,呼吁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这四篇文章主要强调四点:变法已刻不容缓,不维新变法,中国无以摆脱“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的厄运。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阐明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变法,变法“莫亟于废八股”的道理,极力主张“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广泛介绍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政治学说,介绍了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不但起到了警世的作用,还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武装了维新派。严复发表的这四篇论文的巨大贡献是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的观点,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变法的内容与方法步骤,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翻译出版《天演论》,使得天津成为传播进化论的基地。《天演论》是严复根据1894年英国出版的生物学家赫管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一书中的《导论》和《进化论与伦理学》两篇论文译成的。此书不是系统介绍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著作,而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深刻阐述社会伦理的著作。主要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系统论述社会伦理学的内容,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他社会问题,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他闪光的进化唯物主义思想,正是天演哲学的精华。其中阐发的“物竞天泽”、“保种进化”、“与强者争生存”的斗争哲学,给甲午战后处在民族危亡严重关头的中国人敲起了警钟,在思想上武装了维新变法的志士仁人,为维新变法理论创造了辉煌。

严复发表《原强》等政论和译著《天演论》等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不但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还创立了严复自己的西化色彩浓重的变法维新理论体系。而且还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变法的方法与途径。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理论,远比康有为以今文经学否定古文经学,以旧传统反旧传统而精心创制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及其穿凿附会的“托古改制”说和“微言大义”说之类的变法维新理论,要科学、严谨和实际得多。

5、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提倡科学和民主。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2)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做全面的评价。(3)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的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

(二)影响与评价。(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2)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6、 西安事变直接原因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

(1)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起着主体作用。

(2)蒋介石是这次事变所争取的主要对象,也是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蒋介石在事变后能够审时度势,接受调解,转变态度,联共抗日,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

(3)中共党的协助和调解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等对事变和平解决的促进作用。

事变

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陷入明争暗斗的混乱之中,当时决定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院长,主持一切工作。孔祥熙力主和平解决。

(5)各地方实力派的牵制作用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

(6)强大的国民舆论推动着事变的和平解决。

当时,存在着对事变褒贬毁誉并存的强大舆论声浪。12日,全国救国会代表团等18个团体联合通电全国,表示拥护张杨的主张。

(7)国际反映对和平解决事变起着间接作用。

国际社会除日本外,均主张和平解决。英国为保护其在华利益,不希望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美国实际上于英国持相同立场,英美大使积极同南京接触,赞同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和共产国际谴责张杨,把他们说成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有悖于西安事变的性质和意义。他们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和释放蒋介石,其出发点是为了苏联的利益,为了免遭德日法西斯的两面进攻,其策略是联合各国当权的政府和实力人物。

(二)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使国民党政策的发生变化,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加上共产党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弃反共内战的错误政策。国民党对内承认“停止内战,和平统一”,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

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都被削弱或消灭,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

(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提高了共产党的声望,促使共产党政权合法化,有利于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三、材料题

1、(2) 结合材料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2、材料内容

3、(1)材料现象

(2)辛亥革命意义被低估

四、论述题

1、 朱元璋加上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制度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创立、发展内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后来,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置锦衣卫,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党之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通过这些监察机关和特务机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

?军事制度:置五军都督府,施行卫所制度。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掌管军政和兵籍,并不直接统领兵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将兵官。战事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制度:颁布《大明律》和《大诰[gào]》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朝的律法比唐律简赅,但是比较严酷。

?文化教育:

(8)改革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为八股文;

(9)通过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

△其他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大族和功臣宿将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加强了中央集权。

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中共诞生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现代工人运动的锻炼,并且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第三国际的具体帮助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引起了知识界的巨大反响,被公认为近代以来规模空前的新一轮文化启蒙运动的开始。这场文化启蒙运动史称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的初期阶段,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按照列宁主义的理论路线获得成功的。十月革命在中国的政治传播,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由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开始的这场全国规模的学生运动,坚决反对巴黎和会把德国从前掠取的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社会各界坚决支持学生运动。各地商人、工人和市民群众加入了抗议活动。在最大的工商中心城市上海,还胜利地实现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北洋政府被迫批准曹汝霖等三人辞职,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极大地锻炼了五四时期的中等知识阶层。一方面,他们更加积极地组织起来,为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而斗争。另一方面,他们更加主动自觉地倾向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并且有目的地在工人群众中展开了初步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引起了第三国际的注意。1920年4月,第三国际远东局派威经斯基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了李大创、陈独秀。他建议组织中国共产党。经过酝酿,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于1920年春夏间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为书记,成员有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党的上海小组当时名称为“共产党”。不久,北京、武汉、广州、济南、长沙等地也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各地早期组织名称不一,后来被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1年4月,马林奉第三国际之命,来华考察远东各国革命运动的情况。他于6月3日抵达上海。马林和党的上海小组接谈之后,建议及早召开代表大会,正式宣告党的成立。

3、 一国两制的内容、意义

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地区之中,其一以中国大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制度, 其二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之外的事务来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也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面临一个香港问题,一个台湾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谈判方式,一个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总要各方都能接受,香港问题就要中国和英国,加上香港居民都能接受。什么方案各方都能接受呢?就香港来说,用社会主义去改变香港,就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所以要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的存在。“‘一国两制’也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

一、名词解释

1、 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chù)陟(zhì),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qín)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2、 改土归流

明清在西南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官吏任命改革。明朝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即废除世袭的土官,改设可以随时任命的流官。雍正时期,鄂尔泰任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改土归流先后在云贵川桂等地进行,撤销土司,在原土司地区设府县厅州,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等。改土归流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巩固西南边防。

3、 《资政新篇》

近代第一个谋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1859年洪仁轩上奏洪秀全的建国方案。《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要内容是:政治上,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经济上,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科技上,奖励科技发明;外交上,主张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公共事业上,主张兴办学馆、医院、设立福利机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既非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根本没有实行。它的思想史意义远大于它的现实意义。

4、 中华革命党

民国初年由孙中山组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后指1928年由谭平山等人成立的国民党左派组织。1914年 7月,孙中山召集在日本东京的部分国民党员组建中华革命党,以讨袁革命为己任,要求铲除帝制,维护约法,恢复国会,重建共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建成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同年底,谭平山在上海开始筹组新党的工作。在筹组过程中,决定为继承孙总理革命的遗志,拟采用在二次革命失败时代孙总理所组织的“中华革命党”作为新党的名称。1928年春召开了成立大会,邓演达被选为党的总负责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文化教育界,组织上缺乏统一领导。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同年8月在上海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这标志着中华革命党的结束和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5、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及其他负责人十余人。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华北事变后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6、 制宪国大

1946年在南京召开的制宪国民大会。原称“国民大会”。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出一部宪法,故又称为“制宪国大”。1946年11月12日至12月25日,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召开,国民党和青年党、民社党的代表以及胡适等“社会贤达”1600多人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是掘民党统治时期的第一部正式宪法。中共和民盟拒绝参加并拒绝承认其制定的宪法。制宪国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彻底走向决裂。

二、简答题

1、 王莽改制主要内容

(一)主要内容。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1)王田、奴婢政策。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 奴婢问题,公元9年,王莽根据《周礼》的井田制度,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宗族邻里乡党;原无田者,按制度授田,即一夫一妇授田百亩;废除奴婢制度,改奴婢之名称“私属”,即家众、家丁。

(2)五均六莞。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五均司市官,称为“五均司市师”。 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五均官的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收工商业税。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六莞是官府专营盐、铁、酒、铸钱,征收渔猎樵采之税,施行五均、赊贷,共六事。

(3)改革币制。王莽改革币制是由附会周景王铸大钱引起的。他铸有各种刀币,作为大钱。在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废刀币和五铢钱。另造二十八种货币,叫作二十八品。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和布为同一物,即铜制,所以总称之为“五物、六名、二十八品”。

(4)统一度量衡。王莽于公元9年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新莽的度量器物,传世较多,尤以原藏故宫现存台湾的王莽铜斛为珍宝,它已具备斛(hú)、斗、升、各、龠(yuè)五量,构成了完整的度量衡总体。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5)更易名号。王莽为了附会西周的官制,在中央设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位上公)、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凡十一公。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组成中央机构。又置六监(位上卿),分掌京师宫殿的戍卫、皇帝的舆服等。改郡太守称卒正、连率或大尹等,县令、长称宰。改变少数民族的族名和民族首领的封号,如改高句骊王为下句骊侯,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改“匈奴单于玺”为“新匈奴单于章”。

(二)失败原因。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及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制、“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凳,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然而这些政策并没有使其成为维系新莽政权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

(1)改制或多或少地触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如“王田”制施行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获罪者不可胜数,这样,原来拥护王莽的人,也转而反对改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制度本身就有弊病。如改革币制,用小钱换大钱,违反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很大的混乱,“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农商失业,食货倶废”,给劳动人民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之吏治腐败,贪官污吏借机鱼肉人民。王莽任用富商大贾执掌五均六凳的大权,他们“乘传求利,交错天下。因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百姓俞病”。结果是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2、 蒙古军三次东征及意义(略)

3、 评析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管理模式

(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因为资金不足,创办了一种官商合作的新型经济形势,招募私人资本创立近代民用企业,当时比较出名的官督商办企业有:

(1)轮船招商局。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

(2)开平矿务局,1877年由李鸿章派唐廷枢主持工作。

(3)电报总局, 1879年,由李鸿章在大沽、天津之间试架电线。1880年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

(4)上海机器织布局,1876年由李鸿章派魏纶先筹办织布事宜,但计划未能实现。1880年,机器织布局改组,龚寿图管官务,郑观应管商务。1890年,机器局部分投产。1893年,全厂烧毁。后来在织布局旧址设机器纺织总厂,仍为官督商办。1894年9月投产。

(二)评价:官督商办企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内外夹击下产生。封建顽固势力抵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生产。侵略者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兴办近代工商企业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商的垄断,但不能摆脱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的依赖,不能成为独立工商业体系。洋务派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发展的限制者。企业很难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自由竞争和发展。洋务派想以妥协换取与列强相安无事。侵略者不会坐视中国富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终究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地位。

4、 严复戊戌变法前后的贡献 (严复的思想)

甲午战争的失败,严复大受刺激而奋起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他系统地译著西方各种学术名著以唤起国人速采西法救亡图存和改造中国,成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1895年,严复在《直报》上连续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和《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以唤醒世人,呼吁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这四篇文章主要强调四点:变法已刻不容缓,不维新变法,中国无以摆脱“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的厄运。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阐明中国要救亡图存必须变法,变法“莫亟于废八股”的道理,极力主张“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广泛介绍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政治学说,介绍了达尔文和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不但起到了警世的作用,还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武装了维新派。严复发表的这四篇论文的巨大贡献是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进化论的观点,阐明了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变法的内容与方法步骤,因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翻译出版《天演论》,使得天津成为传播进化论的基地。《天演论》是严复根据1894年英国出版的生物学家赫管黎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一书中的《导论》和《进化论与伦理学》两篇论文译成的。此书不是系统介绍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著作,而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深刻阐述社会伦理的著作。主要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系统论述社会伦理学的内容,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他社会问题,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他闪光的进化唯物主义思想,正是天演哲学的精华。其中阐发的“物竞天泽”、“保种进化”、“与强者争生存”的斗争哲学,给甲午战后处在民族危亡严重关头的中国人敲起了警钟,在思想上武装了维新变法的志士仁人,为维新变法理论创造了辉煌。

严复发表《原强》等政论和译著《天演论》等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不但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学说,还创立了严复自己的西化色彩浓重的变法维新理论体系。而且还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变法的方法与途径。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理论,远比康有为以今文经学否定古文经学,以旧传统反旧传统而精心创制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及其穿凿附会的“托古改制”说和“微言大义”说之类的变法维新理论,要科学、严谨和实际得多。

5、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1)提倡科学和民主。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科学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中国要从专制和愚昧下求得解放,摆脱落后状态,赶上资本主义强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2)批判儒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斗争中,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揭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新文化战士当时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主要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并没有对儒家思想做全面的评价。(3)文学革命。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他提出的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成为文学革命的纲领。

(二)影响与评价。(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2)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运动的参加者基本局限在知识分子的范围内,没有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采用形式主义的态度分析问题,使他们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关系,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的两种错误倾向,这对当时的运动和后来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6、 西安事变直接原因及和平解决的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主要原因:

(1)张杨二将军在和平解决事变中起着主体作用。

(2)蒋介石是这次事变所争取的主要对象,也是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蒋介石在事变后能够审时度势,接受调解,转变态度,联共抗日,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利国利民的明智之举。

(3)中共党的协助和调解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孔祥熙、宋子文、宋美龄等对事变和平解决的促进作用。

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陷入明争暗斗的混乱之中,当时决定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院长,主持一切工作。孔祥熙力主和平解决。

(5)各地方实力派的牵制作用有利于事变的和平解决。

(6)强大的国民舆论推动着事变的和平解决。

当时,存在着对事变褒贬毁誉并存的强大舆论声浪。12日,全国救国会代表团等18个团体联合通电全国,表示拥护张杨的主张。

(7)国际反映对和平解决事变起着间接作用。

国际社会除日本外,均主张和平解决。英国为保护其在华利益,不希望中国内战,给日本以可乘之机,希望事变和平解决。美国实际上于英国持相同立场,英美大使积极同南京接触,赞同营救蒋介石,和平解决事变。苏联和共产国际谴责张杨,把他们说成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效劳,有悖于西安事变的性质和意义。他们主张和平解决事变和释放蒋介石,其出发点是为了苏联的利益,为了免遭德日法西斯的两面进攻,其策略是联合各国当权的政府和实力人物。

(二)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使国民党政策的发生变化,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加上共产党的不懈努力,终于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弃反共内战的错误政策。国民党对内承认“停止内战,和平统一”,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

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都被削弱或消灭,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

(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提高了共产党的声望,促使共产党政权合法化,有利于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总之,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政治由专制到逐步民主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三、材料题

1、(2) 结合材料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2、材料内容

3、(1)材料现象

(2)辛亥革命意义被低估

四、论述题

1、 朱元璋加上中央集权措施

?中央制度

(1)罢丞相,废中书省,改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创立、发展内阁制度。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后,按照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不能参与机务。后来,内阁学士权力开始扩大,并且开始有了票拟、批红之权。其地位位于六部之上,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

(3)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立给事中制度,加强监察。

(4)设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置锦衣卫,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党之外,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通过这些监察机关和特务机构,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

?地方制度:废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

?军事制度:置五军都督府,施行卫所制度。

五军都督府明太祖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即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负责掌管军政和兵籍,并不直接统领兵马。遇有战事,由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将兵官。战事结束后,将归于朝,兵散于卫所。

?律法制度:颁布《大明律》和《大诰[gào]》三篇,以法制治国。

明朝的律法比唐律简赅,但是比较严酷。

?文化教育:

(8)改革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考核内容,考试形式为八股文;

(9)通过文字狱,钳制人民思想

△其他方面: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制造“胡蓝之狱”,江南大族和功臣宿将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加强了中央集权。

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中共诞生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和现代工人运动的锻炼,并且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第三国际的具体帮助下建立和成长起来的。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引起了知识界的巨大反响,被公认为近代以来规模空前的新一轮文化启蒙运动的开始。这场文化启蒙运动史称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的初期阶段,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按照列宁主义的理论路线获得成功的。十月革命在中国的政治传播,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由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示威游行开始的这场全国规模的学生运动,坚决反对巴黎和会把德国从前掠取的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社会各界坚决支持学生运动。各地商人、工人和市民群众加入了抗议活动。在最大的工商中心城市上海,还胜利地实现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北洋政府被迫批准曹汝霖等三人辞职,中国代表团也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极大地锻炼了五四时期的中等知识阶层。一方面,他们更加积极地组织起来,为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而斗争。另一方面,他们更加主动自觉地倾向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并且有目的地在工人群众中展开了初步的宣传教育工作,为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五四运动引起了第三国际的注意。1920年4月,第三国际远东局派威经斯基来华,先后在北京、上海会见了李大创、陈独秀。他建议组织中国共产党。经过酝酿,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早期组织于1920年春夏间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为书记,成员有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等人。党的上海小组当时名称为“共产党”。不久,北京、武汉、广州、济南、长沙等地也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各地早期组织名称不一,后来被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为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921年4月,马林奉第三国际之命,来华考察远东各国革命运动的情况。他于6月3日抵达上海。马林和党的上海小组接谈之后,建议及早召开代表大会,正式宣告党的成立。

3、 一国两制的内容、意义

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地区之中,其一以中国大陆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民主集中制制度, 其二在香港、澳门皆不实行社会主义,主权移交后保持其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并可以享有除国防和外交之外的事务来高度自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称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这一方针,有以下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二、一国两制的重要意义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的实际提出来的,也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面临一个香港问题,一个台湾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两个方式:一个是谈判方式,一个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总要各方都能接受,香港问题就要中国和英国,加上香港居民都能接受。什么方案各方都能接受呢?就香港来说,用社会主义去改变香港,就不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所以要提出‘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好多国际争端,解决不好会成为爆发点。我说是不是有些可以采取‘一国两制’的办法,有些还可以用‘共同开发’的办法。”

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统一问题后,对香港、澳门、台湾的政策五十年不变,五十年之后还会不变。”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才制定“一国两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许两种制度的存在。“‘一国两制’也要讲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一些特殊地区搞资本主义,不是搞一段时间,而是搞几十年、成百年。另一方面,也要确定整个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0 条评论

发表回复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2030413号-17